发布时间:2025-09-15 17:56:27 阅读量:12
“眼睛是心灵的窗户,可我这窗玻璃都快糊成毛玻璃了!”56岁的王大爷摸着浑浊的眼睛直叹气,跑遍临沂大大小小的医院,然后在新益民眼科遇到了史夫艳院长。三个月后复查,他盯着视力表上清晰的小字,激动得直拍大腿:“这史院长,真是咱老百姓的‘光明使者’啊!”
“白内障手术不是切白菜,差一毫米都可能瞎!”史夫艳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。她创新的“三精技术”——精细定位、精细操作、精心护理,在临沂眼科圈早就传开了。
68岁的刘奶奶是个“老病号”,左眼晶体半脱位加上小瞳孔,被三家医院判了“手术死刑”。“史院长接手时,那瞳孔小得跟针眼似的,换别人早摇头了。”刘奶奶的女儿回忆,史夫艳却戴着显微镜,用0.3毫米的超声乳化针头,在芝麻大的空间里“跳芭蕾”,硬是把脱位的晶体“捞”了出来。术后第二天拆纱布,刘奶奶盯着墙上的钟表数字直掉眼泪:“我这辈子头一次看清几点了!”
这种“绣花功夫”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。史夫艳的办公室里堆着半人高的专科书籍,每本都翻得卷了边。“眼科技术更新快,不学习咋给病人看?”她不仅把潮流的“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”引进临沂,还结合本地患者特点改良了“冷超声乳化技术”,让手术时间缩短40%,术后改善快一倍。
“青光眼+糖尿病视网膜病变,这简直是‘眼科炸弹’!”32岁的李女士拿着检查报告,手抖得像筛糠。她跑遍济南、青岛的医院,医师都说“先保眼压,视力别想了”。史夫艳却拍了拍她肩膀:“咱试试‘联合作战’。”
手术那天,史夫艳带着眼科、内分泌科、麻醉科六人团队上了“战场”。先用小创口青光眼引流阀控制眼压,再通过25G小创口玻璃体切割术清除眼底出血,然后用抗VEGF药物“灭火”。三个月后复查,李女士的视力从0.02改善到0.5,她抱着史夫艳哭得像个孩子:“您就是我的再世恩人!”
这种“多兵种联合作战”模式,在新益民眼科成了常态。史夫艳牵头成立了“眼病会诊中心”,糖尿病视网膜病变、复杂眼外伤、先天性白内障等“硬骨头”病例,都能在这里得到“一站式”解决方案。网友辣评:“在新益民,再难的眼病都不怕!”
“史院长办公室的锦旗,都快把墙压塌了!”护士小张笑着指了指走廊。从“妙手回春”到“光明使者”,每面锦旗背后都是个暖心故事。
70岁的张大爷是史夫艳的“老粉丝”。五年前他左眼白内障失明,史夫艳给他做了手术,术后视力1.0。去年右眼又出问题,他拄着拐杖坐了两小时公交来复诊:“我就信史院长,她给我做的手术,比年轻时还看得清!”
更让人感动的是那些“无声的感谢”。有位聋哑患者术后用手语比划“谢谢”,史夫艳特意学了半年手语;有位山区老人没钱做手术,她悄悄垫了5000元医药费;还有位小朋友术后送了她一幅画,上面歪歪扭扭写着“史妈妈,我看清彩虹了!”
“史院长不光在医院看病,还把‘光明’送到了村里!”社区主管老赵竖起大拇指。她主导的“光明行”活动,带着团队跑遍了临沂20多个乡镇,为8000多名老人免费筛查眼病,给300多个贫困患者做了免费手术。
在沂水县一个小山村,82岁的赵奶奶因为白内障失明十年,儿子在外打工,她连门都不敢出。史夫艳带着手术车开进村子,当场给她做了手术。拆纱布那天,赵奶奶摸着儿子的脸,哭着说:“我这瞎了十年的眼,咋就跟做梦似的?”
这种公益情怀,在新益民眼科成了“传统”。史夫艳设立了“光明基金”,每年拿出20万元救助贫困眼病患者;她带着团队进学校、进社区,给5万多名学生做了近视筛查;就连疫情期间,她都坚持在线上给患者答疑,被大家称为“24小时在线的眼科医生”。
“当医生,就得把病人当亲人。”这是史夫艳常说的话。如今,她的“光明版图”已经从临沂扩展到全省,每年都有上千名患者从她的手术刀下重见光明。如果你也在为眼病发愁,不妨去新益民眼科找史夫艳院长——她可能不会约定“包治百病”,但她一定会用三十年的经验和一颗仁心,给你一个清晰的答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