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10-24 15:49:47 阅读量:30
"老张啊,您这棋下得越来越迷糊了!"去年秋天,社区凉亭里老伙计们的一句玩笑话,让我举着棋子的手僵在半空。棋盘上的"车马炮"明明摆得整整齐齐,可在我眼里却像蒙了层毛玻璃——这已经不是头一次看错棋局了。

退休五年的我,原本把生活安排得明明白白:周一周三书法班,周二周五太极队,周末还跟着老年团四处游玩。可近期两年,视力衰退像块绊脚石,把生活节奏搅得七零八落。
"爸,您手机屏幕调这么亮不伤眼吗?"女儿看着我凑到手机前的样子直皱眉。其实我心里清楚,就算把字体调到更大号,看微信消息还是得眯着眼睛往前凑。更尴尬的是带小孙子去公园,孩子指着树上的麻雀问"爷爷那是什么",我却支支吾吾答不上来——鸟的轮廓在眼里早糊成了一团。
去年冬天闹了个大笑话:社区组织春联书写活动,我提着毛笔在红纸上写"福"字,写完才发现把"示"字旁写成了"衣"字旁。围观的老伙计们哄笑:"老陈这是要给咱送'衣'福啊?"虽然大家是善意调侃,可我心里像压了块石头。

起初我以为是年纪大了老花加重,配了副三百块的渐进多焦点眼镜。可新眼镜戴了半个月,看报时字迹还是像泡在水里,傍晚遛弯时路灯周围总泛着光晕。直到有天在厨房切菜,差点把手指当土豆切了,这才慌了神。
"您这可不是普通老花。"在北京熙仁眼科的诊室里,王主管举着裂隙灯显微镜说,"晶状体浑浊度已经达到正规,是典型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。"我这才知道,原来那些年配的十几副老花镜,都是在给白内障打"掩护"。
检查报告上的数据看得人发懵:右眼视力0.15,左眼0.2,矫正视力提到0.4。王主管指着眼底照片解释:"就像相机镜头花了,再好的感光元件也拍不清照片。"这话让我心头一紧——我这双看了六十年国内外的眼睛,难道就要这样"报废"了?

"现在有种飞秒激光手术,切口不到2毫米。"王主管的介绍让我既期待又紧张。回家后翻出老花镜,上网查了整整三宿资料:原来这飞秒激光就像"眼睛里的导航仪",能精细定位浑浊的晶状体,比传统手术刀精细30倍。
手术当天,护士给我戴上手术帽时,我攥着衣角直冒汗。"别怕,比拔智齿轻松。"王主管笑着安慰。躺在手术床上,看着头顶的绿色激光指示灯,突然想起三十年前头一次站上讲台的情景——那时也是心跳如鼓,可眼前是几十双求知的眼睛,现在却是无影灯和精密仪器。
"开始制作角膜切口。"随着机械臂的轻响,我闻到淡淡的焦糊味,却没有任何痛感。"晶体乳化完成,人工晶体植入成功。"当王主管说"手术结束"时,我看了眼墙上的时钟:从躺下到起身,整整14分30秒。

术后第二天复查,护士轻轻揭开纱布的那一刻,我下意识眯起眼睛——这动作三十年来早已形成肌肉记忆。可当阳光透过诊室窗户洒进来时,我愣住了:窗台上那盆绿萝的叶片脉络清晰可见,连叶尖的水珠都闪着光。
"左眼远视力1.2,中视力1.0,近视力1.0。"视力表前,护士的声音带着惊喜。我试着读了读墙上的《眼科患者须知》,那些曾经模糊成团的文字,现在竟能轻松辨认。更神奇的是,傍晚下楼遛弯时,路灯不再是一团光晕,而是能看清灯罩上的花纹。
"现在看孙子写作业,连他铅笔盒上的卡通贴纸都看得清。"上周家庭聚会,我举着饺子炫耀新视力,女儿笑着打趣:"爸您现在看手机,终于不用把屏幕贴到鼻子上了。"

术后一个月,社区书法班重新向我敞开大门。研墨时,我能看清砚台里墨汁的浓淡变化;运笔时,终于不用把宣纸凑到眼前。上周写的《寿比南山》四字,被居委会选去参加老年书画展,挂在展厅正中央时,老伙计们围着直夸:"这字比以前有精气神多了!"
棋盘上的变化更明显。现在下棋,我能看清三步之外的棋局变化,上周还赢了社区棋王老李头。"您这手术做得值啊!"老李头摸着光头感叹。我笑着摆摆手,心里却明白:这哪是手术值,分明是重新找回了看国内外的勇气。
更让我感动的是带小孙子去动物园。当孩子指着长颈鹿问"爷爷它有多高"时,我终于能正确报出:"五米八,比咱们家楼还高半层呢!"看着孙子崇拜的小眼神,我突然想起王主管说的话:"视力清晰了,生活才能有色彩。"

现在出门遛弯,总遇到问我手术感受的老伙计。"疼不疼?""贵不贵?""真能看清?"面对这些问题,我总爱拿打麻将举例子:"以前摸牌得靠手感,现在一眼就能看清是二筒还是五万。"
其实更想告诉大家的是:别像我当初那样,把视力模糊全归咎于老花。北京熙仁眼科的护士跟我说过,他们接诊过不少拖到白内障过熟期才来的患者,手术难度和风险都大大增加。就像王主管打的比方:"眼睛不是老家具,坏了不能反复修补,该换'镜头'时就得果断。"
现在我的书桌上,老花镜和放大镜早已收进抽屉,取而代之的是一台护眼台灯和几本新买的字帖。傍晚时分,我常坐在阳台上看夕阳——不是用模糊的视线去感受,而是真真切切地看着晚霞如何把云朵染成橘红色,看着楼下玩耍的孩子如何笑着跑过。

上周去医院复查,王主管看着我的视力档案直点头:"改善得比年轻人还好。"我摸着诊室里的视力表开玩笑:"现在这表,我能从顶上头一行看到倒数第三行。"护士们都被逗笑了,可我知道,这笑声里藏着多少中老年人对清晰视力的渴望。
现在的我,依然保持着退休后的生活节奏:周一周三书法班,周二周五太极队。不同的是,现在我能看清毛笔尖的墨色变化,能看清太极动作的细微调整。周末带孙子去公园,终于能指着树上的麻雀告诉他:"那是灰喜鹊,尾巴比麻雀长。"
人生六十载,我曾以为视力衰退是必然的衰老轨迹。直到在北京熙仁眼科做完飞秒白内障手术,才明白:科技的发展早已为中老年人打开了一扇重新看国内外的窗。这扇窗里,有更清晰的棋局,有更鲜艳的字画,有更生动的晚霞,更有继续热爱生活的勇气。

"爷爷快看!蝴蝶!"小孙子突然指着花丛大喊。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,一只蓝白相间的凤蝶正停在月季花上,翅膀上的鳞片在阳光下闪着微光。这次,我终于看清了它翅膀上每一个精致的纹路——就像看清了生活里每一个值得珍惜的细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