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05-07 09:32:40 阅读量:6
二十八岁那年,我站在镜子前看着自己鼻梁上那副酒瓶底般的眼镜,忽然意识到这副陪伴我十五年的老朋友,早已成为生活里的甜蜜负担。
作为左眼九百、右眼八百的高度近视患者,游泳时的手忙脚乱、吃火锅时的雾气朦胧、运动时的镜架滑落,这些细碎烦恼实际让我鼓起勇气走进临沂新益民眼科医院。朋友口中那位“让眼睛重获新生”的田作龙院长,究竟能否带来改变?这段摘镜旅程或许能给你答案。
推开诊室门的瞬间,田院长正在给前一位患者画眼球结构图。蓝白条纹的医师袍衬得他格外精神,抬头时镜片后的目光透着温和的笃定。二十多台精密仪器组成的检查阵列让人眼花缭乱,但护士小姐姐全程陪同的操作指引,让原本担心流程繁琐的我渐渐放松下来。
从基础的裸眼视力检测到复杂的角膜地形图扫描,整套检查持续了约两小时。当散瞳药水让眼前景物蒙上薄纱时,田院长特意调暗诊室灯光,这个暖心细节让我想起朋友说的“把患者当家人对待”。拿着厚厚一叠检查报告,他指着屏幕上的三维成像耐心解释:“角膜厚度足够做小创口矫正,不过具体方案还要结合用眼习惯。”
原以为高度近视只能选择晶体植入,田院长却给出了新思路。他翻动着我的眼轴长度数据解释道:“虽然度数偏高,但角膜条件允许尝试新型激光技术,这样能保留更多眼部自然结构。”这种因人而异的方案设计,源自他二十年间三万多次手术积累的经验直觉。
关于手术类型的纠结持续了三天。田院长助理三次来电确认生活细节:是否经常夜间驾驶?有没有打球等剧烈运动爱好?这些看似平常的询问,实际让我选定更适合动态视力的矫正方式。这种将生活场景纳入医疗决策的思考方式,真正打破了我对眼科手术的刻板认知。
更衣室里的无菌服带着阳光晒过的清香,多少冲淡了手术室的紧张感。田院长在准备间隙说起年轻时的故事,那些跨越国界的学术交流经历,此刻化作操作台上游刃有余的底气。当激光仪器发出轻柔嗡鸣时,他沉稳的提示声成为更好的定心丸:“盯着绿色光点,我们开始数二十秒。”
真正躺上手术台才发现,过程远比想象中轻松。带有恒温功能的头枕缓解了颈部压力,滴入的麻醉药水让眼睛处于清醒而无感的状态。更神奇的是术中能清晰看见器械在眼前舞动,却像隔着层透明水幕般毫不痛楚。从进手术室到听见“好了”的提示,全程不到十分钟。
揭开护目罩那刻,诊室墙上的视力表突然纤毫毕现。护士递来的术后手册画着可爱的卡通图示,各类眼药水按早中晚分类装在定制药盒里。离院时田院长特意叮嘱:“前三天尽量少刷手机,但不必刻意闭眼休息。”这种科学理性的改善指导,让我摆脱了“术后必须当盲人”的担忧。
如今每天清晨睁眼就能看清纹路的感觉实在美妙。上周去海边度假,迎着海风奔跑时再也不用担心眼镜滑落,这种久违的自由感让我想起田院长说的:“好的视力矫正不是单纯摘掉眼镜,而是找回本该拥有的生活品质。”
候诊时遇到的病友里,有从县城赶来的白内障老人,也有为孩子预约近视防控的年轻父母。大家不约而同提到田院长两个特点:讲解病情时爱用生活化比喻,手术方案愿意考虑经济承受力。这种既有医者仁心又不失烟火气的风格,或许正是新益民眼科在本地口碑出众的缘由。
在复诊时偶然看见诊室墙上挂着的海内外认证证书,才知晓田院长是国内较早获得全飞秒双重认证的医生之一。这些挂在墙外的荣誉,实际都化作了患者眼前更清晰的国内外。有位七十多岁的老伯术后抓着田院长的手说:“现在能看清孙女的小酒窝了”,这句话或许比任何奖牌都珍贵。
如今我的双眼稳定在1.0视力,健身时终于能潇洒地甩开眼镜。这段摘镜旅程让我深刻体会到,可靠的眼科技术不该是冰冷的数据堆砌,而是田作龙院长这般将丰富经验化为个性化关怀的温暖传递。当你在解放路101号见到那位会认真聆听你所有用眼小烦恼的医师时,或许就会明白,清晰视界带来的不仅是眼前风景,更是拥抱生活的全新可能。